当前位置 : 首页 > 热点资讯

环球即时:广播的智能融合与转型创新

来源 :央广网 2023-07-03 14:56:22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介杂交理论衍生出的“媒介四定律”认为,“提升、过时、再现、逆转”是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并产生新形态的演化过程。在Web3.0时代,广播虽然遇到了挑战,但在创新技术的加持下发展空间得以提升,印证着媒介融合演化的理论。

“智能化”的广播媒介

当下对于“智能媒体”的解释众说纷纭,有学者将“智能广播”理解为在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和5G等技术支持下,自主感知用户实际需求,自动生成传播内容,智能选择投放渠道,以人机协同的形式将信息通过多样化的传播符号予以场景化呈现的广播媒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播的智能发展空间

(一)传播主体的能力拓展

1. 顺应媒体升级转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为适应智能媒体时代,广播媒体需要不断强化人和机器之间的合作关系,换言之,“人机协作”是智能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在意识层面,应树立人机共生、交互合作的传播观念;在理论层面,学习更多关于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知识;在实践层面,积极主动地尝试使用智能技术对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

2. 警惕过度依赖,挖掘人的优势。播音员在与用户的交流互动中,依旧要“真心、专心、细心、耐心”地去倾听用户的心声,并采用更加平等、自然和贴切的叙述方式回应用户;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做内容的传播者,更要展现出人格魅力,做舆论的引导者,指引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在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根据用户特点更加快速地生成“切境”和“得体”的个性化语言。

(二)传播场景的智能进化

1. 全息化手段渲染传播场景。能够实现内容的可视化是智能广播的一大优势,但是不应停留在将广播节目的画面进行可视化呈现的水平。智能广播应利用智能技术强化一切能提升传播效果的非语言符号的影响力。例如,当主持人流露喜悦和惊讶等情绪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聚焦主持人面部并拍摄特写镜头;当话题切换或语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自动切换符合当时情景的背景。

2. 多类型场景交互链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境主要可以分为“现实场景”“虚拟场景”和“混合场景”。“现实场景”主要是指在现实当中真实存在的场景,例如某些线下活动的现场;“虚拟场景”主要是指存在于虚拟空间的场景,例如网络社区;“混合场景”则是介于现实和虚拟之间。在未来的场景构建中要注意多类型场景的交互链接,大范围尝试线上和线下的链接,集节目、活动和营销于一体,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

3. 打造贴近性传播场景。首先,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实际需求,最终确定构建何种类型的传播场景;其次,在场景营造上,充分利用智能音效和虚拟技术打造出客厅、书房和餐桌等更生活化的传播环境;最后,在叙事方式上,还需要采用网感化的叙事形态,通过碎片式地分享真实的个人感受营造具有陪伴感、在场感的谈话现场。

(三)智能手段促进服务升级

1. 智能平台提供多元服务。媒体纷纷依托于新兴技术打造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服务型平台。一方面让信息的推送更加个性化;另一方面拓展了专业服务的范围。可以预测,这种服务型平台在未来会朝着更加“智能场景化”的方向发展:第一,进一步扩大媒体服务场景。由手机音频客户端催生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新型智能产品,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第二,主动化的场景服务促使信息和服务更加适配。通过传感器、物联网以及算法推荐等,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主动推送合适的内容。

2. 智能程序链接线下服务。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智能穿衣程序等“黑科技”亮相现场。在感叹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未来智能科技必然会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把这些“黑科技”融入广播的媒体服务之中,将单一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线上信息加线下生活的一体化服务将会大大拓展广播的发展空间。智能化的可视广播在未来还将继续探索教育、医疗以及政务等诸多领域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多信息服务以外的线下生活服务。(转载有删改)

文章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作者:麻宇超 刘 宁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