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浅谈MBTI中的Fi
一、基本概念
fi为内倾判断,认知概念对自我的定位,本质上是建立最接近自我逻辑的内部世界观。
fi和ti类似,都是按照现实规则对原始信息进行计算,不同的是ti的规则抛弃了与自我相连的情绪,fi的规则以自我情绪为基础。
(相关资料图)
我们知道,ti的规则以最基础的自然规则为核心,在现实中的表现以完善自身的自然规律逻辑世界观为主。那么,fi的规则是什么?与ti相反,那就是最基础的自我感情规则。
什么是最基础的自我感情规则?很简单,我感受到了愉悦,那我就快乐,我感受到了痛苦,那我就难过,某物给我带来了快乐,那我就对某物感到喜欢,某物给我带来了难过,那我就对某物感到讨厌。简单来说就是情绪,非常直接。
因此,fi的规则以最基础的自我感情规则为核心,在现实中的表现以完善自身的自我感情逻辑世界观为主,表现为对内心世界概念的稳定感情,对外界感情信息的偏好,对外界客观世界的疏离。
二、形成机制
fi的核心是自我感情,基础则是自我情绪。
之前说过,情绪来源于人的趋利避害本能,作用是设定行为最优先目标,表现为影响整个身体的机体调节反应,其核心是欲望,来源于DNA。这是一种无意识反应。
有一部分情绪是后天从外界环境中习得的,比如荣誉感、自豪感等等,这部分情绪与fe和te有关,不在fi的掌控之中,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因此我不把它们算作自我情绪,应该叫做社会情绪。
与情绪类似,主动意识功能的目的也是设定优先度对矛盾的信息进行处理。
对比之下,情绪是工具,是一种机制,遍布于全身,被动体现;主动意识功能是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大脑中,主动体现。
可以肯定的是,主动意识功能使用了一部分情绪机制,作为创造自主意识的基础。
在进化的过程中,其他三种主动意识功能ti ni si都是机体对外界信息的博弈,自身的标准和规则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fi则不同,自我情绪是天生的,自我情绪是fi的主要工具和机制,fi不仅以自我情绪作为满足欲望的标准,更是以自我情绪作为判断行为的依据。
因此fi最看重自我意识,更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情绪是fi处理信息的标准和工具,情绪处理过的信息集合表现为感情。
感情是主动意识能力,是自我对情绪的综合运用,是行为满足欲望的体现。
在现实中,fi通过se和ne来对外体现,也就是说感情一般需要这两种方式来被外界感知到。
fi有它自己的学习和进化机制。
fi的基础是什么?是自我对se ne信息的情绪反馈,包括对各种基础信息的定位和区分。
fi计算的依据是什么?是大脑最基础的自我情绪反应。与fe代表的被外界所定义的价值观和情绪不同的是,fi代表的是以自身se ne感知到的基本信息为单位的情绪规则。
ti与fi都是处理感官原始信息的标准,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以基础自然规律为依据,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概念划分精确:后者以自我情绪为依据,但是自我情绪没有准确的标准,它的概念划分模糊多变,它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机制。
因为fi是以自身感官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处理,这种信息处理机制带有个体自身独有的特点,所以它也是主观的。
fi的目标是什么?是自我通过对自身情绪的学习和总结,形成稳定的感情模式。
第一次面对未知事物我们总是会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就会启动学习机制,就像ti会根据自然规则一步步分析感知得到的信息,fi也会根据自身的情绪反应一步步分析感知的到的信息,se侧重外在细节,ne侧重整体层次,最终会得到处理这种概念的一种模式并固定下来,以后再次遇到类似概念,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具体来说,se或ne感知到外界信息时,fi会对这些信息按照情绪反应出来的结果进行判断,根据情绪反应的高低做出相应回应,然后根据对方反应做出相应调整,若是对方的反应继续使自我情绪兴奋,那么自身也继续做出正面回应,若是对方的反应使自我情绪低落,那么就做出回避或反抗行为。这些信息有的来源于同一概念的不同固有属性,有的来源于同一概念的不同即时反应,总之,每种信息都会被计算判断,得到相应情绪反应。之后这些情绪反应会被fi有目的的结合起来,形成对这些信息集合的综合情绪反应模式,或者说,就是对某个概念的感情。
就像我们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一样,这个过程需要多次长时间的试错,每次错误都会改进计算机制,使之更符合fi的目的以及现实状况。 以后再次遇到类似概念时,不必再经历这些复杂的计算,可以直接调用结果。
这种综合情绪反应模式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感情,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被叫做理性感情。
理性情感是人体对于事物多层次、多样性和可变价值的主观反映,这是生命机体一种极为复杂的价值评价方式。人类借助语言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归纳与抽象,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再对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通过对概念内各种价值关系的分析,探索各种价值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辩证的、理性的情感。
这种理性感情是在大脑的最高级理性区域运作的,是生命进化的果实。
举例来说,我们对某人的感情很复杂,他有让人喜欢的地方,也有让人讨厌的地方,他的不同行为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评价,这些信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是我们能够综合处理这些信息形成稳定的行为机制,这就是理性感情的优势。
有时,我们也会主动创造新的感情模式。就像ti利用自身规则创造新的模式和概念,fi也会利用自己的规则-自我情绪,对内心世界的众多概念创造新的联系,至于结果如何完全由放飞自我的情绪决定。
这种创造,简单来说就是用各种自我情绪对现实se和ne元素进行加工,创造联系。比如用情绪体验对声音元素进行加工创作。最终结果用se或ne表现出来,或者用更进一步的方式-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形成一种规则。
这大概就是幻想吧,或者叫做艺术。
三、内部世界观
通过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感情模式和形象概念,个体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入。在这些概念和模式的基础上,世界观被建立了起来。
通过fi所建立起的内部世界,随着自我成长不断发展,通过se和ne不断吸收现实世界信息,形成越来越多的概念和感情模式,对世界的感情反应会越来越清晰稳定,最终会构建出最接近自我感情的完整逻辑世界。
fi建立的世界观充满各种各样能带来情绪体验的感情模式,既有能带来快乐的感情,也有能带来悲伤的感情,这些都是fi学习进化的成果,是fi宝贵的资料库。在fi里这些不同的情绪体验类似于的ti里不同的自然规则,悲伤难过都是某种基础规则,和快乐愉悦一样都被fi一视同仁。
因此,虽然某种概念带来的感情可能大部分都是难过的,但是fi很大程度上仍然不会拒绝这种感情,因为这个体验过程中,情绪只是一种规则工具,此时并没有和自我联结。fi可以自由控制这种情绪的收放,不是像ti那样去隔离,而是真正的接纳。
不管怎样,在fi的世界中自我意识的概念虽然占据了重要空间,但是它始终处在世界规则的限制之下。在这个世界中,自我概念始终不是最重要的,以自我情绪为基础形成的感情模式群才是,或者说这个幻想世界观才是。一切按照内心幻想世界的规则进行,是fi思维和行为最大的特点,在这个规则之下,自身甚至都可以被牺牲掉。
在fi的规则制约下,se和ne的对立关系也有所缓和。
四、和理性的关系
至此,我们对fi内部构造已经有所了解,下面分析外部特性。
以自我情绪为核心的行为是一种最原始的人类行为,从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就能看到这些情绪的存在,这些天生情绪之后会成为fi的基础。相比之下,fe的基础社会情绪一般要等到和同龄人第一次接触时被唤醒,要晚很多。
虽然fi很早就会被激活,但是很快它就会遭遇到ti发展的冲击。
理论上,在信息充足的理想情况下,ti可以分析处理一切问题。但是现实中,很多情况下,信息来源不足,ti学习到的模式和规律不足以解决当前问题。因此,人类更需要的是一种快速反应机制,用来紧急应对当前状况,这就是fi情绪的起源。
也就是说fi是大脑针对ti无法处理的情况的一种处理机制。
大脑设定的理想情况下,ti优先处理经过学习训练过的矛盾信息,fi负责处理ti无法处理的矛盾信息。虽然fi起源更早,但是理想状态下ti优先级应该更高。
但是,情感和思想是大脑中两种对立的力量,情感会抑制我们的理性思考,督促我们快速做出反应,处于抑制状态的理性也会慎重评估当前形势,抑制我们的情感。两种力量互相较量。
虽然现实一般情况下,理性优于情感低级本能,但是对于某些高级情感,我们仍没办法抑制住。或许是因为某些早期养成的习惯从来就没变过。
对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对周围环境寻找规律,形成新模式,更好地处理外界事物,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行为却经常遭到阻碍。
因为我们运用的情感模式一直是孩童时期养成的习惯,这些习惯是多年来根深蒂固形成的,当时我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才发展出这种情感模式。
孩童时期,理性的大脑结构没有发育好,外部信息来源也不足,我们只能依靠自身感情处理身边事物,学习心事物,从而发展出一套基本的情感模式,长大以后,随着理性的逐渐完善,这套感情模式用得越来越少,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多少改进的机会。
青春期是自我感情发育的一个高峰,也是最后的狂欢,然而青春期的感情模式仍旧来源于儿童时期,并且青春期的过高的激素水平很快就会趋于平淡,这期间形成的感情模式并不具有持久性,大部分无法保留下来,只会错就在记忆里。在这以后,理性成型,成年后的社会压力也随之到来,除了部分fi主导者之外,其他人的私人感情都会被其他功能所压制。
因此,可以说,对很多不是特别重视感情的人来说,孩童时期的情感模式掌控着他们的一生。
有些人,孩童时期并没有得到正常情况下应该得到的父母无私的爱,或者由于环境原因没有感受过爱,或者感受到的爱是不正常的,更甚至感受到的没有爱只有痛苦。
然而对爱的私人需求是人的天性,即使没有感受到正常的爱,孩童时期人也会本能地发展出一套情感模式,用来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
性格上重感情的人,会用尽一切办法去追求一点点爱,形成痴迷型依恋类型,对任何破坏亲密关系的威胁表现出敌意,常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多出现在fj中,以及很少一部分fp。
性格上不重感情的人,会形成疏离型依恋类型和恐惧型依恋类型。前者面对感情表现得冷淡独立,常见于tp和少量tj,后者面对感情表现得猜忌和不信任,常见于tj和少量tp。
这些不完美的依恋感情方式来源于fi对孩童时期痛苦经历的应对策略,然而fp之外的人在成长过程中fi很少会得到发展机会,导致这种依恋方式一直没有得到纠正。
不管怎么说,这些不完美的依恋类型仍然可以被治愈。只要去发展fi,直面自己对爱的私人需求,就有可能建立正常的情感模式。
不过,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已经拥有完善社会情感模式的人,很难再去发展fi。
不同的人对自身突然出现的fi有不同的处理方式。fj和tj很难自发地去发展fi,已构建出意义的群体生活方式严重模糊了私人生活的界限,无法封闭边界门户隔离外界影响发展自身fi。
fj对待fi就像对待自己不成熟的孩子,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满足fi的需求,但这很难达到目的。
tj无法理解fi,他只会觉得像是一个幽灵在不停困扰他,却无法制止。要么坦然面对一切要么忍受无止境的折磨。他总是在逃避压抑,但是ti不强压制不住fi,直到无法忍受痛苦的时候才会正视自己的感情。这个过程痛苦激烈,也充满了不理性和情绪化。面对外界的fi召唤,tj的fi总是会不受控制地出现,然而一旦外界刺激消失,又会恢复原状。
但好在虽然无法理解fi,其fi需求也不算大,但是压制fi的ti能力也不强,所以最终还是能够释放出来。但是他的fi成长性太差,只有剥离所有身外之物,fi才能得到一点点发展空间,就像一个默默替别人承受打击又无法得到重视的倔强小孩。
不同的是,tp却是有很大机会去发展fi。
tp能够理解fi,正是因为ti能够理解fi,所以ti才能把和fi之间的界限清晰地分离出,从而把fi完全封闭住。tp会把fi保护在ti身后,偶尔才会放出来体验世界,一点点去成长。tp会在规则的保护下尽情释放感情,也会在遇到挫折时把她保护起来。总之这里的fi无法反抗ti,她会在ti庇护之下慢慢成长,就像一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天真小孩。
因此,tj的fi是被动发展,需要环境压力的逼迫,过程比较激烈;tp的fi是主动发展,需要安全环境的信任,过程比较温和。
五、日常表现
和ti类似,fi也是专注于内心世界。
fi多数时间都在内心世界中用自我体验se和ne带来的情绪变化,创造并沉浸于新的感情。这对fi来说是最愉悦的事。
外部世界对fi来说可有可无,经常只是被当做获取情绪体验的原材料。
这种特点导致fi在现实中和ti一样没有政治意识,社会行动力欠缺,缺少提高社会资源的意愿,只求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fi更关注自身的私人生活,特别是感情生活。 在社会中fi也不会因为对方掌握社会资源的高低不同而对人们有不同的看法。fi看中的是对方埋藏在心底的感情,在se上体现的是对美丽外型的重视,在ne上体现的是对善良内心的重视。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因为fi能在对方身上体验到最好的情绪体验,因此fi会投注极大的热情去探索对方的细节和属性,和对方之间建立起特殊的联系,完善自己的内在世界。
这个过程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非常不舒服。fi利用se或ne的对外探索行为不像单纯se或ne行为那样自然,需要直接唤起人们心底的fi,面对自己的本性,所以经常被fp之外的人打击敌视。
fi虽然可以独自决策大多数日常生活,但是ti也是偶尔需要的。作为保护自我而被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感情方式,在现代社会中,ti能够很大程度上保护自身免遭外界损害。由于不擅长处理这种情况,面对危险状态时,fi多用冷漠态度回避问题,有时这样反而会增加危险。
当然了,ti终究是辅助,fi才是核心。
不管ti发展得多么强大,它终究起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工具性适应能力,是一种自身妥协于外界的产物,它无法超越环境所约束的人类个体,缺少打破环境制约的源动力。
当个体被强大的外力所压制,比如受到te和fe带来的社会压力,ti不会去对抗压力而是会妥协于压力下以保护自身安全,除非无处可逃,ti不首先倾向反抗。
而fi正是打破这些压制的源动力所在,它能把自身的愿望投注到环境中,去打破环境的约束。
标签: